| 姜谷粉丝 |
2025-10-29 16:30 |

一开始,只是皮肤有点痒,他以为是换季过敏,擦了点药膏,没放在心上。可不知不觉中,这种“痒”越来越频繁,外用药也不管用了。等到医院一查,医生一句话如晴天霹雳:“你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很多人会惊讶,“皮肤发痒怎么会和艾滋扯上关系?”但事实是,皮肤问题,往往是艾滋病最早发出的信号之一。艾滋病不是遥远的传说,它可能就藏在你忽视的“皮肤异常”里。

正常情况下,皮肤偶尔发痒,多半是因为过敏、干燥或蚊虫叮咬。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发痒,持续数周不缓解,甚至伴随皮疹、脱屑或破溃,就要提高警惕了。 国内多家三甲医院皮肤科专家指出,艾滋病病毒(HIV)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运转的“指挥官”。一旦被病毒摧毁,身体抵抗力会大幅下降,各种病毒、细菌、真菌会趁虚而入,首先就可能在皮肤上“作乱”。

也就是说,皮肤发痒,有时并不是皮肤本身的问题,而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专家提醒,以下几个部位的异常瘙痒,若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建议尽早到医院进行HIV抗体检测。 不少感染者最早的症状就出现在头皮,表现为剧烈瘙痒、头皮屑明显增多,有时还会出现红斑、渗液或结痂。普通洗发水和止痒药膏几乎无效。

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脂溢性皮炎或头癣,但实际上,可能是由于马拉色菌感染或其他机会性感染所致,背后隐藏的是免疫功能的持续下降。 这些部位湿度大、透气差,是真菌最喜欢的“温床”。若出现持续性瘙痒、红斑、脱皮、边缘清晰的环状皮疹,尤其是在使用抗真菌药后仍反复发作,要警觉。 据《中华皮肤科杂志》报道,念珠菌感染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常发生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部位。

部分感染者会在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瘙痒性丘疹,这种皮疹形态不一,可呈现红色小疙瘩,常常对称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高达46%的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前就出现过PPE症状,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皮肤表现,常提示免疫功能已严重受损。

这一部位的异常往往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是感染HIV后常见的症状区域。如果肛周持续瘙痒、潮湿,甚至出现裂口、渗液、异味,要尽早就诊。 这可能是由于疱疹病毒或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后者也与肛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很多人误以为感染HIV后“无症状”,其实不然。感染初期(即急性期),大约有50%—90%的人会在2—4周内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热、咽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但由于这些症状与普通病毒感染相似,很容易被忽略。皮肤问题反而成为少数能引起重视的线索。 有研究发现,皮肤表现的出现与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往往出现在CD4+T细胞计数低于500时。而当CD4+T细胞降至200以下时,艾滋病进入晚期,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

一方面是因为症状隐匿,另一方面是因为“羞于就医”。艾滋病仍然被很多人贴上“道德标签”,导致患者讳疾忌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但事实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而性传播中也包括非同性行为、婚内传播等,任何人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60%以上是通过性传播感染,且异性传播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每个人都应具备基本的防护意识和检测意识。

答案是:可以控制,不能根治。 目前,国家已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感染者只要尽早发现、规范治疗、按时服药,是完全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的。 研究表明,规范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其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群,而且病毒量控制到不可检测水平后,传播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你曾有以下情况,建议主动前往正规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HIV抗体检测: · 有过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 曾接受不明来源的纹身、穿耳、拔牙等; · 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检测方式包括静脉血ELISA检测和指尖快检两种,保密性强、操作简单,不用身份证即可匿名检测。

皮肤发痒,也许只是身体在向你求救。不要以为它只是小毛病,更不要讳疾忌医。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能摆脱恐惧,回归正常生活。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漠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