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0-27 21:49 |
说到“骨头疏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了才会得”。其实不然,现在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已经悄悄往下走了,连四五十岁的人,体检报告上都开始出现骨密度偏低的字眼。 特别是退休以后的男性,总觉得自己“骨头硬朗”,但一跌倒就骨折,才知道骨质差得早就不是“女人的专利”了。

咱们说的骨密度,其实就是骨头里边钙和其他矿物质的“含金量”。 医学上把骨密度低于-2.5称为骨质疏松,也就是说,骨头已经像发泡塑料一样轻飘飘、脆生生的了,一摔就碎。骨密度是-1到-2.5之间的,属于骨量减少,离骨质疏松也就差半步。 今年,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难芯恳鹆艘窖Ы绲淖⒁狻K歉倭�300多位65岁以上男性,发现只要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配合得当,即使已经是骨量减少,也有很大几率把骨密度拉回来。

而研究中有一组人,在半年内骨密度从-2.5升到了接近正常的0.9,医生分析后,发现他们的饮食里有三个“功臣”。 我们先说清楚一点,骨密度不是靠补钙片就能搞定的。钙是原材料,但骨头这个“工厂”还有很多零部件要配合,比如镁、维生素D、蛋白质,还有荷尔蒙水平、肠道吸收能力等等。就像你盖房子,砖头有了,水泥和工人跟不上,也盖不起来。 对于60岁以上的人,骨头吸钙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不是吃得多就吸得好。尤其是肠胃功能不好的老人,钙吃进肚子里大半都“白搭”。

这时候,比起狂吃补品,更靠谱的,是选择那些“吸收率高”、能提高骨头活性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最好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不用额外开支,也方便操作。 医生推荐吃的第一类食物是深绿色蔬菜,比如油菜、芥蓝、空心菜、菠菜等。别小看这些蔬菜,它们里面不光有钙,还有镁、钾和维生素K1,这些都是骨头修修补补的“协助工”。 尤其是维生素K1,能帮助钙沉积到骨头里,而不是在血管里乱跑。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K1,可以降低老年人骨折风险20%以上。

第二类值得吃的是小鱼连骨吃的那种鱼类,像小黄鱼、带鱼段、沙丁鱼罐头。因为这些鱼连刺带骨吃进去,钙含量特别高,而且吸收率也不错。 比起喝牛奶、吃钙片,这种方式“更接地气”,也更适合中国老年人的肠胃。关键是,这些鱼类里还有DHA和维生素D,能帮助钙更好地利用。 第三个“功臣”是黄豆类制品,特别是豆腐干、豆皮、豆腐脑这类传统豆制品。黄豆里有天然植物雌激素,叫做大豆异黄酮。

大家可能不知道,男性体内也有雌激素,只不过少而稳定。研究发现,适量摄入大豆异黄酮,可以延缓骨量流失,尤其在年纪大、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对骨头是一种“默默的支撑”。 除了吃,骨头也需要“刺激”才会变得结实。老年人常说“越走越硬朗”,这话一点不假。哪怕是每天在家走两千步,或者上下楼梯几次,都能让骨细胞“活泛起来”。 骨头其实很懒,你不刺激它,它就懒得长。就像肌肉不练就萎缩,骨头不动也会偷偷变薄。

不过要注意,运动得适度。那些习惯一口气走一万步的,反而更容易伤膝盖、崴脚。医生建议,走路不求快,求稳;爬楼别硬拼速度,哪怕一层一层地爬,都比坐着强一百倍。 特别是膝盖不好的人,可以在楼道里慢慢上下,扶着楼梯扶手,一边锻炼骨头,一边锻炼平衡感。 说到骨密度提高的例子,很多人会问:是不是吃了啥灵丹妙药?其实真没有。哪怕是临床上新的抗骨质疏松药,比如特立帕肽、地舒单抗这些,虽然效果确实好,但都需要医生判断是否合适,而且价格也不低。

对普通人来说,更可持续的方法,还是靠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养。 这几年,有个新研究越来越被重视,那就是肠道菌群对骨头的影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已经有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肠道好的人,骨密度普遍更高。 原因在于,肠道菌能帮助分解食物,让钙和镁吸收更充分。还有部分菌群能刺激肠道产出短链脂肪酸,这类物质能激活骨头里的“造骨细胞”。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少,补得多,但骨密度依旧低。因为肠道不吸收,再多营养也进不了骨头。 所以医生现在越来越重视“肠道-骨轴”这个概念,建议老年人饮食里多加点益生元,比如地瓜、洋葱、大蒜、燕麦、魔芋这些。如果能偶尔吃点酸奶、纳豆、泡菜,也能让肠道菌群“活跃”起来。 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就是阳光。维生素D不是靠吃出来的,主要靠皮肤晒出来。特别是北方、冬天、常年宅家的老人,维生素D缺乏率超过80%。

医生建议,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晒一晒手背和小腿,哪怕10分钟,也比一天吃几片钙片管用得多。阳光对骨头的作用,就像阳光晒在土壤上,才能让钙这颗种子发芽。 如果实在住的地方没阳光,或者皮肤敏感晒不了,医生也会建议适当补充维生素D3。现在很多复合营养剂里都有维生素D3和钙一起搭配,吸收率比单独吃钙要好很多。不过也不能乱吃,最好查一下血液里维生素D的水平,再看是不是缺。

骨密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很多人补了一阵子,骨密度上来了,就松懈了。其实骨头就像银行存款,不存就会慢慢变少。 尤其是肝肾功能差、患糖尿病、长期吃激素药物的人,骨密度下降更快。想守住骨头这笔“存款”,得不断往里投“营养币”,也得防“盗”,就是防止骨吸收过快。 最后提醒一句,骨质疏松往往是“沉默的疾病”,在没出现骨折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骨头出了问题。
所以到了五六十岁,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男性体力下降时,建议做一次骨密度检查。现在不少医院已经把骨密度筛查纳入常规体检,趁早发现,趁早调整。 说到底,骨头不是靠“补”出来的,是靠“养”出来的。养骨头,就像养花,得有阳光、有水分、有营养,也得有点耐心。不是今天吃了豆腐,明天骨头就变硬,而是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半年之后,才可能从-2.5升到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