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15 11:10 |
如果你以为炎热最多让人中暑、晒黑、口干舌燥,那你可能低估了“热”真正的杀伤力。

这几年,全国多地频繁打破高温纪录,医院里的“热射病”病例也越来越常见,甚至不少人因为高温诱发基础病猝死。作为一名医生,我不得不说一句扎心但现实的话:“热死”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 高温致死不是危言耸听。它不是只有非洲、印度才有的事。就在去年,我所在医院的急诊科,连续收治了三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两位没能挺过来。 他们都不是年迈体弱的老人,而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值“打拼年纪”。这让我们这些医生都格外警觉:高温下的生命,其实比你想象的更脆弱。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再用“夏天注意多喝水”这种老掉牙的建议来糊弄大家,我想从一个医生的视角,把“热”这件事讲透彻。天热可以睡觉休息,但还有7件事,真的别做。 很多人对“热死人”这件事的理解,还停留在“中暑昏倒”层面。但医学上真正要命的,不叫“中暑”,叫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急症,严重时死亡率可达70%。它的本质是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核心温度迅速飙升至40度以上,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赵,是个退休工人。去年6月,他中午在小区里晒太阳,想着“出点汗排排毒”,结果傍晚被邻居发现躺在长椅上,已经意识模糊了。 送到医院时,体温42.3℃,肝肾功能已经开始紊乱,最后虽然抢救及时保住一命,但住了整整一个月的ICU。身体从此一落千丈,连走路都要拄拐。 热射病不是体质差才会得,它更容易找上那些不重视防暑的人。尤其是中年男性、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独居老人,他们是高风险人群。

很多人夏天晚上熬夜,白天还要上班,想着“天太热睡不着,干脆玩到半夜”。但你不知道,睡眠不足是“热死”的隐形杀手。 人在睡觉时,身体会进入一种生理“降温状态”。如果你熬夜不睡,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体温无法下降,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心率都容易波动。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人,很容易在高温+熬夜的双重刺激下,猝死。 有研究指出:高温天气中,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30%以上。 夏天可以多睡一会儿,千万别拿觉去换夜生活。这是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防暑方式。

你可能觉得自己身体棒、年轻力壮,热天什么都能做。但很多“猝死新闻”里的主角,生前也这么想。 以下这7件事,是我在临床上亲眼看到、总结出的“高温禁忌”。 很多人吃完饭后汗流浃背,就冲进浴室洗冷水澡,特别爽?其实这是个大坑。 饭后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冷水刺激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心脑供血不足,诱发心梗或晕厥。

有一次我们接诊一个30岁的小伙子,洗完冷水澡出来突然晕倒,送来时心率只有30次/分钟。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建议:饭后至少休息30分钟再洗澡,水温不要低于35℃。 不少健身达人喜欢“空腹晨跑”或“午间暴汗”,说是“燃脂效率高”。我只能说,这种行为跟拿命赌没什么区别。 高温下运动不仅无法减脂,还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 尤其是空腹状态下,血糖低、血钠低,更容易晕倒。

“我就坐一会儿,没事的。”——很多中暑患者出事前都这么说。封闭车厢在阳光下温度可以飙到60℃以上,哪怕你只是打个电话,也可能因短时间内体温升高而出现热衰竭。 尤其是小孩、老人、宠物,更别留在车里哪怕一分钟。 喝冰水真的解暑吗?一时爽,但身体其实更累。 冰水会让胃肠血管迅速收缩,影响消化,也容易引发腹泻。碳酸饮料含糖量高,高糖+高温=脱水+血糖波动,对心脏和血压都不好。

真正解暑的,是温水+电解质补充。比如淡盐水、绿豆汤、稀释版的口服补液盐。 熬夜+高温=心脏炸弹。 你可能注意到,很多网吧猝死、深夜猝死的新闻,都发生在夏季。人在熬夜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果再加上高温,身体更容易“爆表”。 年轻人觉得自己有底子,但高温下的心脏是在“硬扛”。熬夜打游戏、看剧、加班,其实都是一点点“透支生命”。 “夏天吃辣出汗排毒”?这说法听着热血,实则不靠谱。

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加剧身体代谢,对本就发热的机体是双重折磨。尤其是有胃病、痔疮、高血压的人,夏天吃辣容易诱发急性疾病。 适当清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才是真正的“调节暑气”。 “吹空调会得空调病”“电费太贵”——这些理由,听多了也麻木了。但我要说,高温不吹空调,比空调病严重100倍。 空调不是敌人,错误的使用方式才是问题。 当室内温度超过30℃,人体就开始出现功能紊乱。适当使用空调,把温度调到26℃左右,配合通风,是保护身体的方式不是负担。

很多人到现在还觉得“热一下没事”,觉得中暑不过就是“头晕出汗”,忽略了身体其实早已在发出求救信号。 头晕、乏力、恶心、心跳加速、注意力下降、皮肤干燥无汗,这些都可能是热射病前兆。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很多人不当回事,等到昏迷送医,往往已经来不及。 高温不是“忍一忍就好了”的事,它真的会“烧坏”你的身体。 我们这一代人太习惯强撑了,肚子疼忍、头晕忍、发烧也忍。但高温下,身体是无法靠意志力扛过来的。

防暑,最聪明的方式不是“硬撑”,而是“顺应”。 累了就休息,热了就降温,渴了就补水,别等到身体“报警”才后悔莫及。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人,每年夏天都是“过鬼门关”。建议定期测血压、注意用药,天热时适当减少活动量。医生不是怕你动,是怕你动得过了头。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扇子蒲扇熬三伏”的年代了。面对极端高温,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耐热,而是科学的应对方式。

热死的人之所以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得更毒辣,而是因为我们太习惯无视身体的信号,太懒得去改变生活方式。 你可以天热时多睡一会儿,但请记得,那7件事,真的别再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