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138
金币
90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41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1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3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不仅是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掌握数字时代主动权的重要举措,更是共享技术进步红利、防范潜在风险的关键路径。应从体系化建设入手,通过教育对象、课程、载体、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切实促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走实、走深。

  设计分层分类的教育内容。年龄差异决定了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存在区别,用户职业差异决定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不同。为此,需要以“分层分类、全龄覆盖、终身成长”为理念,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的教育路径,形成“人人想学、人人能学、人人皆学”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范式。针对学生群体,应根据《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等文件精神,构建分层递进的梯度培养链。在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应以感知启蒙为导向,通过趣味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基础应用能力;初中阶段应以理解和应用为目标,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逻辑和工程思维;高中阶段应以项目为牵引,通过创新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社会责任。职业教育要侧重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和职业适配,为相关职业或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竞争力。其中,中职教育应着重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基础任务的能力培养,高职专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独立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职业本科教育则需侧重学生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业务模式的能力培养。普通高等教育要侧重人工智能理论的深度探究和跨学科融合,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与本专业有机融合,培养出一批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针对职业群体,可以建立“职业场景+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培养体系,依据不同行业特点,设置个性化教育。比如针对医疗、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职业人士,设计“人工智能+行业”融合的培训体系,如智能诊疗系统操作、智能助教工具使用、智能质检系统操作、客户行为智慧分析系统等培训课程。针对老年群体,应注重适老化改造,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示范等方式,帮助他们跨越数字时代的技术鸿沟,实现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构建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为了提升全民的人工智能素养,强化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应用能力和价值判断,需要构建符合大众认知规律、能力进阶需求和素养递进发展的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基础通识课程应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是什么”的问题,通过线上公开课、科普宣传等形式,帮助公众搭建认知框架,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模式、主要功能和社会影响。其次,技能应用课程应重点聚焦“怎么用”,面向不同群体设置人工智能实际场景应用的个性化培训,帮助大众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跨越,掌握人机交互的能力,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工作和生活。最后,思维与价值观课程应侧重于“如何规范使用”,借助案例展示、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公众形成批判性思维,科学明辨人机协同的价值意义、潜在风险和权责关系,推动公众实现从“会用”到“善用”的转变。

  打造立体多元的教育载体。为避免部分群体因缺乏相关教育而在数字化浪潮中被边缘化,有效打破知识传播壁垒,可以搭建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的人工智能教育载体。线上积极开发优质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通过“线上云课堂”,让公众随时可学、随处可练,形成普惠性的知识传播生态;同时运用大模型平台搭建智能问答系统,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解答群众个性化难题,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个性化定制。线下搭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场景的社会化拓展,形成沉浸式、多形态的全民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生态。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可以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设置人工智能互动展区,利用AR和VR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实现人工智能知识的具象化体验。社区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可以发挥贴近社会大众的优势,打造人工智能学习站,通过配备简易智能设备、定期组织人工智能体验活动、设置智能互动问答系统等形式,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智能技术,降低参与门槛,感受技术魅力。

  建立学评融通的联动机制。为了激发全民学习人工智能的积极性,形成泛在可及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应积极构建学习成果认定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在学习成果认定机制上,依托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打造跨区域、跨场景、跨时间的个人终身学习账户,统筹学习者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情况,以量化的形式实现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化,形成可溯源、可累加的人工智能素养档案。同时,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特性,设置个性化、适配化的学分认证体系。此外,为了明晰全民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状况,对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载体和形式进行及时调整,应探索构建覆盖知识、技能、思维和价值观等维度的效果评估机制。效果评估机制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群体的差异性,设计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指标体系。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重点评估其对算法、数据等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针对职业人士,可重点评估其使用人工智能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的实际产出效果。

  优化多方协同的保障体系。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多方联动、资源互补、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为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落实见效夯实根基。政府应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明确通识教育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设立专项资金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发挥技术、资金等优势,协作开发适合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在线培训平台,主动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智能工厂,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生动的教学资源。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培养,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师资培训基地,打造跨学科人工智能教学团队,助力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社会组织如科技社团应利用自身跨行业、跨学科智力荟萃的优势,组建科普专家团队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媒体可通过设立人工智能科普专题专栏、邀请专家解读知识、创作短视频和开展直播等形式来增强传播效果,营造全民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浓厚氛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351
金币
50805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33
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的体系化建设路径

在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教育、医疗、金融等多领域的背景下,推进全社会通识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素养、共享技术红利、防范潜在风险的关键举措。这需要从教育对象、课程、载体、机制和保障体系等多维度进行体系化建设,确保教育“走实、走深”。以下是对您提供的内容的详细梳理与解读:

一、设计分层分类的教育内容:精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

“分层分类、全龄覆盖、终身成长”是核心理念,旨在形成“人人想学、人人能学、人人皆学”的教育范式。根据年龄、职业差异设计差异化路径:

1. 学生群体:构建分层递进的梯度培养链
   - 基础教育:
     - 小学阶段:以“感知启蒙”为导向,通过趣味活动(如AI机器人互动、简单编程游戏)培养兴趣和基础应用能力。
     - 初中阶段:以“理解和应用”为目标,通过项目实践(如智能家居小制作、数据可视化分析)培养技术逻辑和工程思维。
     - 高中阶段:以“项目为牵引”,通过创新项目实践(如AI在环保/交通中的应用设计)培养系统思维和社会责任。
   - 职业教育:侧重技术应用与职业适配,实现AI与职业场景深度融合:
     - 中职:培养利用AI完成基础任务的能力(如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录入辅助)。
     - 高职专科:培养运用AI工具独立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如工业质检算法调参、客户服务智能话术优化)。
     - 职业本科:侧重构建AI赋能创新业务模式的能力(如AI+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智能制造流程优化)。
   - 普通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深度探究与跨学科融合,通过“人工智能+专业”融合教育,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

2. 职业群体:“职业场景+AI赋能”的个性化培养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设计“AI+行业”融合课程:
   - 医疗:智能诊疗系统操作、医学影像AI辅助分析。
   - 教育:智能助教工具使用、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
   - 制造业:智能质检系统操作、工业机器人编程基础。
   - 服务业:客户行为智慧分析系统、智能客服系统应用。

3. 老年群体:适老化改造,跨越数字鸿沟
   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场景化应用示范(如智能手机AI语音助手使用、防诈骗AI提示),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构建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从认知到善用的全面提升

课程体系需符合大众认知规律,分为三个层级,实现素养递进发展:

1. 基础通识课程(“是什么”):
   - 聚焦AI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模式、社会影响等。
   - 形式:线上公开课(如MOOC)、科普宣传册、短视频等。
   - 目标:帮助公众搭建认知框架,消除对AI的神秘感或恐惧感。

2. 技能应用课程(“怎么用”):
   - 聚焦实际场景应用,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 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技能培训,如办公AI工具使用、智能家居配置、AI绘画/音乐创作等。
   - 目标:掌握人机交互能力,让AI服务于工作和生活。

3. 思维与价值观课程(“如何规范使用”):
   - 聚焦批判性思维和伦理判断,引导公众“善用”AI。
   - 形式:案例展示(如算法偏见导致的歧视事件)、情景模拟(如AI决策的责任归属讨论)、辩论赛等。
   - 目标:明辨人机协同的价值意义、潜在风险(隐私泄露、失业冲击)和权责关系,推动从“会用”到“善用”的转变。

三、打造立体多元的教育载体:线上线下融合,打破传播壁垒

为避免边缘化,构建普惠性、沉浸式的教育场景:

1. 线上载体:便捷普惠,个性化定制
   - 线上云课堂:开发优质通识课程,支持随时可学、随处可练,形成普惠性知识传播生态。
   - 智能问答系统:运用大模型平台搭建自然语言交互系统,解答个性化难题,实现教育个性化定制。

2. 线下载体:沉浸式体验,贴近生活
   - 公共文化场所: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设置AI互动展区,利用AR/VR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如虚拟AI实验室、历史人物AI对话)。
   - 社区与乡村阵地:社区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礼堂打造“AI学习站”,配备简易智能设备(如语音助手音箱、智能垃圾分类箱),定期组织体验活动,降低参与门槛。

四、建立学评融通的联动机制:激发学习积极性,确保教育实效

1. 学习成果认定机制
   - 依托“学分银行”,为学习者建立跨区域、跨场景、跨时间的终身学习账户。
   - 实现学习成果的量化认证、积累和转化,形成可溯源、可累加的“人工智能素养档案”。
   - 设置个性化学分认证体系,适应不同群体需求。

2. 效果评估机制
   - 构建覆盖知识、技能、思维和价值观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 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指标:
     - 学生群体:重点评估算法理解、数据素养及运用AI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 职业人士:重点评估AI工具应用能力及实际工作产出效果。
   - 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五、优化多方协同的保障体系:凝聚合力,夯实教育根基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

1. 政府主导:
   - 完善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 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发展方向。

2. 企业赋能:
   - 开放技术资源,协作开发在线培训平台和行业案例库。
   - 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如智能工厂参观、企业AI项目实习),丰富教学资源。

3. 高校支撑:
   - 开展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培训,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
   - 建立人工智能师资培训基地,提升中小学教师AI素养。

4. 社会组织与媒体助力:
   - 科技社团编写科普读物,媒体通过专题专栏、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AI知识。
   - 营造“全民学AI”的浓厚社会氛围。

总结

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分层分类内容设计—阶梯递进课程体系—立体多元教育载体—学评融通联动机制—多方协同保障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全民AI素养。这不仅能帮助个体适应数字时代变革,更能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防范技术风险,最终实现技术进步红利的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当前2025年10月30日这一时间节点上,各地正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如杭州已实现中小学全学段AI通识教育),我们期待这一教育体系能持续深化,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