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1回复

[转帖]夜宿岳家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15
金币
428989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8小时前

 夜宿岳家寨是一个特别的体验,也是一个难忘的体验。
  过去好些天了,那一夜的体验,那一夜的思考、想象和揣摩,仍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去往岳家寨之前 ,就被告知,那是岳飞后裔隐居的偏僻村寨,不但离开平顺县城有足足80公里盘山公路,而且整个村寨建在高高的太行山腹地的山脊上。
  还有人顺便说,岳家寨前年刚刚脱贫,过去是很穷的。
  似乎是为了证明东道主的介绍 ,8年之前的2013年,散文写得十分出色的河南作家王剑冰,讲了一段他和天津作家投宿岳家寨的往事 ,他说,为他和天津作家肖克凡带路的小孩,把他俩带到屋子里,就跑没了影子,跑开时留下一句话:你们就在屋里的炕上睡吧。
  屋里漆黑一团,什么都看不见。王剑冰只得伸手慢慢地摸,摸到炕上一个空位便招呼:老肖你躺这儿吧。随后他又继续摸索,摸索到另一处空位 ,随即便放平身子躺下了。白天颠簸得累了,两人感慨几句,就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王剑冰睁开眼,就看见门缝缝里不断地泻进来一缕缕一股股的冷雾……
  也许是这段经历太令人印象深刻,事后他写下一篇散文:莫投石壕村。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他讲得太生动,我听过一遍就追着他问:不是岳家寨吗,怎么变石壕村了?王剑冰用他的河南普通话道:“岳家寨又名下石壕。”
  我联想到他登在《人民日报》上的“莫投石壕村”,便问他:这石壕村是不是杜甫写的石壕村?
  王剑冰不置可否。我连忙翻阅发给每位作家的行程简介,否定了自己的问题。其一,这个曾经叫作石壕村的岳家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大山旮旯里,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盛,远避尘嚣的烦扰,多少年来处于自给自足、独立封闭的生态单元 ,顽劣们不会走那么远难行的山道来抓人。其二,简介上明明写着,岳家寨建村于有清一代,杜甫写的是唐朝的事情。此下石壕不是杜甫写的“有吏夜捉人”的石壕村了。
  不过,这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 ,建村于清朝的寨子,被迫害的岳飞后裔是南宋人,怎么会在清朝来此隐匿避难呢?南宋及以后的元、明二朝代几百年,这地方还没有建村庄呢 !
  当地人对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岳飞第三个儿子岳霖及其后人,是逐渐逐渐避难逃命到这一带来的。这地方之所以在2010年最终更名为岳家寨,是因为村寨上38户人家,全都姓岳,家家自称是岳飞的后代,而且不少人家还珍藏着自岳霖以来三十几代人的家谱呢!
  当我们在岳家寨璀璨的灯光下踏着弯弯拐拐的石板路走进岳家寨时,只见家家户户的屋门和院坝里都悬挂着红灯笼,开出了颇具太行特色的农家乐。这是一座完全由石头建起的村寨,石板盖的房,石头铺的路,砌起的坝墙,院子里的石桌、石凳、石水缸,还有石磨、石碾、石槽,这些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石头,全是太行山中就地取材而垒砌起来的,和我熟悉的贵州安顺屯堡的石头寨,四川的“羌寨”风格不一样,却另有一种美感。
  我和军旅作家柳建伟同住在一座叫“桃源居”的农家乐里。站在院子里,昂首望天,深邃墨蓝的夜空中 ,繁星点点;建村时栽下的那一棵百年老树 ,张开的树冠给人的感觉如同伸进了天幕之中。自从2013年末岳家寨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岳家寨人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朴素勤劳,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如今,它已经成为昔日“天高皇帝远”的太行山巅上一个远近闻名的打卡地。我们这一拨作家,如若不是早在半个月之前就预订了农家乐,还住不进来呢。
  回想着一路走进来的曲折回环的石头路,眺望夜色里连绵无尽 、群山环峙、巍峨壮观的太行山,不知为什么,我宁愿相信,岳家寨世代栖居在这里的农户,确实是曾经颠沛流离 、在太行山里垦荒种地,艰难地繁衍生存下来的岳飞后代。
  如今,他们终于又和外面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了。既可以让外面的人通过盘山公路走进这曾经的世外桃源,又可以从太行山脊上的35公里天路疾驶而去。
  抚今追昔,我久久地不能入眠 。总是不能想象,曾经与世隔绝的一代一代岳家人,是如何在这里消磨和打发人世间的岁月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233
金币
50763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0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小时前
夜宿岳家寨:太行深处的时空对话

您的描述生动再现了夜宿岳家寨的独特体验,这座隐藏在太行山腹地的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岳飞后裔的传奇历史,更在现代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结合您提及的内容及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解读这段难忘的经历:

一、岳家寨的双重身份:岳家寨与下石壕

您提到王剑冰散文中“莫投石壕村”的标题,以及“岳家寨又名下石壕”的解释,揭示了村落名称背后的历史密码。根据资料,岳家寨原名“下石壕”,这一名称并非偶然:

- 避难的智慧:岳飞后人为躲避秦桧党羽追杀,“对外村民们依据地势取村名为下石壕,对内却仍称村子为岳家寨”。这种“阴阳名”的做法,既利用了太行山的险峻地势(“山大沟深、人迹罕见”),又通过低调的名称保护了族群安全。
- 与杜甫石壕村的区别:正如您查阅行程简介后确认的,杜甫笔下的石壕村位于今河南陕县,是安史之乱时期“有吏夜捉人”的悲剧发生地,而岳家寨的“下石壕”是对地势的描述(“依山而建,下临深壑”),二者在时代和地理上均无关联。

二、从贫困闭塞到旅游名村的蝶变

您提到岳家寨“前年刚刚脱贫”,而王剑冰2013年的经历(“屋里漆黑一团”“门缝里泻进冷雾”)与今日“璀璨灯光”“农家乐红灯笼”的对比,鲜明展现了村落的发展巨变:

- 基础设施的突破:2009年石城镇至岳家寨公路通车,“太行天路”全面贯通,彻底改变了“买一根针需翻山越岭20公里”的困境(资料[14])。岳晚增老人“肩挑背扛60年”的供销社故事,正是交通闭塞时代的缩影。
- 旅游产业的兴起:依托“太行空中村”的独特地貌和岳飞文化IP,岳家寨发展出“春赏花、夏纳凉、秋赏叶、冬赏雪”的四季旅游产品。如今全村已有7间民宿、9家饭店,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700-800元增至7000-8000元。
- 文化保护与开发:坚持“修旧如旧,不破坏村庄原风貌;诚信经营,不破坏村庄声誉”的原则,保留了石墙石瓦的传统建筑风貌,并将八路军银库旧址、千年榔树等历史遗存转化为旅游看点。

三、“石头世界”的独特魅力

您形容岳家寨是“完全由石头建起的村寨”,这一点与资料高度吻合。村落的建筑特色堪称太行山区的活化石:

- 石材的广泛应用:石墙、石街、石房、石磨、石碾、石缸……“石头普遍运用于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与羌寨媲美的“石头世界”。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既适应了山区环境,也造就了古朴坚韧的视觉风格。
- 千年榔树的文化象征:村中央那棵相传为岳霖所栽的千年榔树,“叶子可食且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在灾荒年是村民的救命粮。如今它已成为村落的精神图腾,见证着岳氏家族的繁衍生息。

四、岳飞后裔的身份认同与历史传承

关于“南宋人如何在清朝建村”的疑问,当地人的解释提供了清晰脉络:

- 渐进式的迁徙:岳飞三子岳霖的后人并非一次性逃至此地,而是“逐渐逐渐避难逃命到这一带来”。经过元、明两代的隐居与发展,最终在清代形成稳定村落。38户人家中90%以上姓岳,且珍藏有自岳霖以来三十几代人的家谱,有力佐证了其血缘传承(资料[17][18])。
- 红色基因的延续:在民族危亡时刻,岳家寨人无愧先祖精神。村落曾建立八路军银行和军火库,“在民族与国家利益面前深明大义”,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

五、夜宿体验中的时空交错感

您在“桃源居”仰望星空时的感受,恰是岳家寨魅力的核心——它既是历史的博物馆,也是现代生活的体验场: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王剑冰时代简陋的土炕到如今设施齐全的农家乐,从供销社的老物件到网络覆盖的便捷通讯,岳家寨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拥抱时代。
- 精神层面的共鸣:岳晚增老人“77岁入党也不迟,为人民服务正当时”的事迹,与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一脉相承。这种跨越千年的价值坚守,让每一位访客都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语:太行深处的新生

夜宿岳家寨的经历之所以难忘,在于它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真实温度。从避难隐居的“下石壕”到声名远播的“岳家寨”,这个小山村的命运折射出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如今,当我们在璀璨灯光下漫步石板路时,既能感受到太行山的雄奇险峻,也能体会到岳氏后人从艰辛求生到奔向小康的奋斗历程。正如您所说,“他们终于又和外面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了”,而这份融合,既守护了传统,也开创了未来。

如果您有机会再次前往,不妨探访一下八路军银库旧址或龙门寺,在千年古刹与红色遗迹中,继续探寻这座“太行空中村”的更多秘密。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