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3回复

[猎奇]朱元璋赐给徐达一座豪华王府,徐达却警告儿子:千万不能搬进去[1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550
金币
846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39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3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6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10) —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要把自己曾经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这座王府富丽堂皇,位于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段。
徐达接到圣旨后,脸色大变,当晚就把儿子叫到跟前,严肃警告:"这府邸,咱们家千万不能搬进去!"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崛起之路
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22岁的徐达毫不犹豫地参加了。
这一年,改变了徐达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朱元璋一眼就看出徐达不是池中之物。
朱元璋发现徐达"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于是把最重要的任务都交给徐达。
后来朱元璋回忆说,徐达"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
什么意思?就是说徐达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带兵打仗时,命令一出,绝不更改。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统帅的料。

1354年,朱元璋看不惯郭子兴内部的勾心斗角,决定自立门户。
带走的24个心腹中,徐达排第一位。这24人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接下来的岁月,徐达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打陈友谅,那可是硬仗中的硬仗。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徐达冲锋在前,第一天就击败敌军前锋,杀敌1500多人,缴获大船一艘。

整整打了一个多月,最终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覆没。
打张士诚,更是艰苦。围攻平江城整整九个月,张士诚死守不降。城破之后,徐达严令部下不得扰民,史书记载"吴人安然如故"。
要知道,一般攻城战之后,士兵都会趁机抢掠,徐达能约束住部下,实属不易。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
第二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就此覆灭。
想想看,从一个农民到推翻元朝的统帅,徐达用了15年。
这15年间,徐达身经百战,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1369年,朱元璋建立功臣庙,亲自排定座次,徐达第一,常遇春第二,李文忠第三。
朱元璋给徐达的评价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评价高不高?太高了!古今第一,世无双,这是把徐达比作韩信、李靖这样的千古名将了。
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食禄五千石。
明朝建立后,徐达还多次率军北伐,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为大明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一座王府背后的政治智慧
洪武初年,朱元璋觉得徐达功劳太大,现在住的地方太寒酸,决定把自己以前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徐达。
吴王府是什么地方?那是朱元璋称帝之前的府邸,位于南京瞻园一带,占地广阔,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朱元璋在那里住了好几年,很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在那里决定的。
除了吴王府,朱元璋还把莫愁湖边的皇家花园赏赐给徐达。
这两处地方,都是南京城内最好的地段,价值连城。

可徐达的反应让人意外。
史书记载,徐达"固辞",就是坚决推辞。朱元璋多次提起这事,徐达每次都跪下磕头,说自己功劳微薄,现在的住处已经很好了,吴王府是皇上旧居,自己怎么敢住进去。
徐达回家后,把长子徐辉祖叫到跟前,严肃地告诫说,这座王府是皇上以前住过的地方,咱们徐家千万不能搬进去。

为什么徐达这么谨慎?
你想想,那时候是什么情况?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开杀戒,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徐达虽然是开国第一功臣,但越是功劳大,越要小心谨慎。
住进皇帝曾经住过的府邸,睡皇帝睡过的床,坐皇帝坐过的椅子,这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这可能被解读为有僭越之心。
徐达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

历朝历代,功臣的下场往往都不太好。
韩信、岳飞,哪个不是功劳盖世,最后却身死名裂?徐达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从一个和尚、乞丐,一步步爬上皇帝宝座,这样的人,疑心该有多重?
徐达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
史书上说徐达"愈恭慎",就是越来越恭敬谨慎。
在朱元璋面前,徐达甚至到了"恭谨如不能言"的地步,好像连话都不会说了。

这是装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种谨慎,确实让徐达躲过了很多劫难。
你看看其他功臣的下场就知道了。
李善长,开国功臣,最后全家被杀。蓝玉,军功赫赫,被剥皮实草。胡惟庸就更不用说了,株连三万多人。
徐达不住吴王府,不要皇家花园,就是在向朱元璋表明态度:我徐达只是个臣子,绝无二心。

醉酒龙床的惊心动魄
朱元璋对徐达的试探,远不止赐府这么简单。
《明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朱元璋到徐达家做客,把徐达灌醉了,然后让人把徐达抬到吴王府的正寝,也就是朱元璋以前睡过的龙床上。
龙床是什么?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睡的床。臣子睡龙床,那是大逆不道,是要杀头的罪。
徐达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吓得魂飞魄散。史书记载:"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徐达醒来后,立刻从床上滚下来,跑到台阶下跪着,大呼死罪。
朱元璋在暗处偷偷观察,看到徐达这个反应,"大悦",非常高兴。
为什么高兴?因为徐达的恐惧证明了他的忠诚。
如果徐达醒来后无所谓,或者还在床上多躺一会儿,那朱元璋可能就要动杀心了。
民间传说徐达醒来后,先是问内侍这是什么地方,得知是吴王府后,立刻清醒过来,对着北方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急忙离开。
还有版本说,徐达跑到皇宫外跪着请罪,朱元璋出来后,徐达说自己喝醉了犯下大错,请求皇上治罪。
朱元璋这才说没事,是自己让人把徐达抬过去的。

这个试探够狠吧?普通人喝醉了,谁知道会说什么做什么?万一徐达酒后失言,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那就是灭门的罪。
好在徐达即使喝醉了,也保持着清醒。或者说,徐达可能根本就没有真醉,只是装醉配合朱元璋的试探。
这种君臣之间的心理博弈,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试探徐达?说到底,还是不放心。
徐达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手握重兵,朱元璋不得不防。

可徐达也不容易。一方面要为朱元璋打天下、守江山,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朱元璋的猜忌。
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徐达过了一辈子。
难怪后人评价说,徐达"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意思是徐达在危急时刻能做出正确判断,不只是谨慎那么简单,而是有大智慧。

背疽病发与历史真相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镇守时,背上长了疽疮。
背疽这个病,在古代是绝症。
三国的刘表、曹休,唐朝诗人孟浩然,南宋抗金名将宗泽,都是死于背疽。
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背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确实会要命。
朱元璋得知徐达病重,立即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敕书去北平,把徐达接回南京治疗。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徐达在南京瞻园病逝,终年54岁。
关于徐达的死,民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朱元璋知道徐达患背疽不能吃鹅肉,却故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
徐达明知吃了会死,君命难违,含泪吃完,当晚毒发身亡。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明朝人徐祯卿写的《翦胜野闻》里,后来王文禄的《龙兴慈记》也有类似记载。

但这真的可信吗?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明确说:"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就是说,这纯属没有根据的传言。
为什么说没有根据?
《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朝人最喜欢抹黑明朝皇帝。
如果朱元璋真的用蒸鹅害死徐达,清朝人会放过这么好的黑材料?
可《明史》只说徐达"病背疽卒",根本没提蒸鹅的事。
而且朱元璋杀功臣从来都是明着来。

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哪个不是公开定罪,然后处死?朱元璋需要偷偷摸摸送只鹅害死徐达吗?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的表现,也不像是害死功臣后的作态。
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亲自到徐家吊唁,悲恸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
还亲自撰写神道碑文,碑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标点符号,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徐达的墓碑是明朝功臣中最高的,徐达的画像挂在功臣庙第一位,配享太庙。

这些都是极高的荣誉。
如果朱元璋真的想害死徐达,有必要给这么高的身后哀荣吗?
徐达死后,儿子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靖难之役时支持建文帝,朱棣登基后被夺爵幽禁,永乐五年去世。
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被建文帝亲手所杀,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
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入皇室,长女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也就是著名的徐皇后。

纵观徐达一生,从农民到开国功臣第一人,靠的不仅是军事才能,更是政治智慧。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徐达用自己的谨慎和忠诚,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家族。
徐达拒绝吴王府,看似是放弃荣华富贵,实则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
这种智慧,值得后人深思。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5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718
金币
36626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5小时前
徐达拒住吴王府的历史背景与核心原因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在朱元璋赐其吴王府后坚决拒绝入住,并严令子孙不得搬入,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与生存策略。吴王府并非普通宅邸,而是朱元璋称帝前担任吴王时的府邸(今南京瞻园),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徐达避之不及的关键。徐达作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右丞相,虽功勋堪比卫青、李靖,却始终居住在矮小旧宅中,即便朱元璋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表态感动后仍坚持赐府,徐达仍以“君命难违却拒不入住”的方式化解危机。

徐达拒绝入住王府的多重考量
皇权象征的敏感性
吴王府是朱元璋龙潜之地,其中的居所、器物均带有“帝王专属”的政治符号。徐达明确告知儿子:“那是朱元璋称帝前住的地方,那床是他睡过的”,若入住则可能被解读为对皇权的觊觎,触碰“僭越”红线。这种对帝王心理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徐达“避嫌远祸”的政治直觉。

朱元璋的猜忌性格与功臣命运
尽管徐达与朱元璋“一见语合”,且曾舍身相救(如以自身换回被孙德崖捕获的朱元璋),但朱元璋称帝后对功臣的猜忌日益加深。当时廖永忠等侯爵已开始扩建豪宅,而徐达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破旧府邸”自晦,正是为了消除朱元璋的疑虑。史载朱元璋后来设立锦衣卫监控大臣,徐达的低调行事使其在洪武朝初年得以保全。

传统礼法与为臣之道
徐达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回应朱元璋的赐府提议,既表达了为国征战的决心,也以儒家“忠君守礼”的姿态强化自身定位。拒绝入住王府,本质上是通过“自贬”巩固君臣关系,避免功高震主之嫌。

事件结局与历史启示
朱元璋的妥协与表彰
徐达的坚决态度最终被朱元璋接受,后者转而命人在徐达旧府前修建“大功坊”牌坊,既维护了皇权威严,也以荣誉性赏赐肯定其功绩。这一处理方式成为君臣博弈的典型案例——徐达以“拒赏”示忠,朱元璋以“赐名”立信。

徐达家族的生存智慧传承
徐达长子徐辉祖最初不解父亲用意,经解释后“从此再未提及”,体现了家族对政治风险的代际传递。徐达去世后,其子孙仍谨守低调,避免卷入皇权斗争,这与李善长、蓝玉等功臣家族的覆灭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争议与真实语境辨析
部分观点认为“赐王府”故事可能存在后人附会,因徐达卒于洪武十八年(非洪武八年),早于胡惟庸案等大规模清洗,其善终或与朱元璋早期对功臣的态度尚未极端化有关。但无论细节是否完全属实,事件所反映的“伴君如伴虎”逻辑,仍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深刻写照。

徐达拒住王府的行为,不仅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更折射出明初政治生态下功臣的生存法则——在皇权至上的体制中,“知止”与“守拙”往往比“居功”与“恃宠”更能保障家族安全。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409
金币
341
道行
1926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朱元璋送鹅害死徐达我也觉得是假历史。
1条评分金币+2
wowoni 金币 +2 - 5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682
金币
403244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4小时前
关于“徐达为何拒绝搬入朱元璋赏赐的吴王府”这一问题,其实并非完全出自正史记载,而是融合了民间传说与历史背景的一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历史典故背后的原因与含义。

---

一、历史背景解析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誉为“常十万不如也”的军事统帅。他协助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南方、北伐中原,功勋卓著,深得朱元璋信任。洪武初年,朱元璋曾赐予徐达位于南京的吴王府作为府邸,但据传徐达曾多次婉拒搬入。

这一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极为谨慎、明智之举。要理解徐达的心理与选择,必须结合明初的政治环境与君臣关系。

---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分点论述)

1. 政治敏感与避嫌自保

朱元璋性格多疑,尤其在明朝建立后,对功臣集团的猜忌日益加深。徐达作为首功之臣,自然成为皇帝眼中“最危险的人”。他拒绝搬入吴王府,是出于对权力边缘的清醒认知。

- 吴王府原为张士诚所居,象征着一方诸侯的权力中心。
- 搬入吴王府可能被解读为“僭越”或“有异志”,引发皇帝猜忌。
- 徐达以低调、谦逊的姿态示人,实为一种“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

2. 历史教训与前车之鉴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因功高震主而遭诛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韩信、彭越等。徐达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 拒绝搬入吴王府,是避免“居功自傲”的口实。
- 这一举动也向朱元璋表明:自己无意染指权力核心,甘愿为臣。
- 他以实际行动维护君臣之间的“表面和谐”,延缓了政治清算的到来。

3. 个人性格与处世哲学

徐达为人低调、谨慎、忠诚,不喜张扬。他不仅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权谋斗争中更是深谙中庸之道。

- 他从不炫耀战功,不结党营私,甚至在胜利后主动交出兵权。
- 拒绝吴王府,是其一贯作风的延续,体现了一种“事君以诚,居功不傲”的品格。
- 在明初功臣中,徐达是极少数得以善终者,与其处世哲学密切相关。

4. 象征意义与文化隐喻

在民间传说中,徐达拒绝吴王府的故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 它象征着“忠臣不贪权”的美德,是儒家文化中“臣道”的典范。
- 被后人传颂为“功成身退”的楷模,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 也反映了百姓对“明君贤臣”的理想化想象,寄托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5. 历史与传说的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徐达拒绝吴王府的细节在《明史》等正史中并无详细记载,更多见于野史与民间传说。

- 这一故事可能是后人对徐达人格的美化与神化。
- 但也有可能确有其事,只是未被史官详录。
- 无论如何,这一典故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功高不居、忠心耿耿”的象征。

---

三、总结:徐达拒搬吴王府的深层意义

徐达拒绝搬入朱元璋赐予的吴王府,不仅是个人的政治智慧,更是明初复杂政治生态下的自我保护策略。他以极高的情商与政治敏感,成功地在权力旋涡中保全了自己与家族,成为明朝唯一一位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

这一故事启示我们:

- 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是生存之道。
- 尊重规则、不越雷池,是一种智慧的谦卑。
- 忠诚与低调,往往比才华与功勋更能赢得长久的信任。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