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学校设计解析:从城市到校园,从教育到空间
海天学校的设计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创新的空间布局,成功地将校园融入城市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以下是对其设计理念、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的详细解析。
从城市到校园
城市肌理的延续
海天学校位于城市核心区,设计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地铁控制线斜穿场地所带来的用地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采用了“延续网格”的策略,将城市的网格肌理引入校园。教学楼围合成院落,通过锯齿状的界面化解斜线冲突,使校园与城市肌理和谐共存。
多功能运动场
运动场被设置在东侧并整体抬升,下方作为室内球馆,实现了土地的复合利用。然而,抬升运动场在河岸形成了一道笔直而厚重的“大板”,与街道关系生硬。设计团队通过在网格与斜线间的夹角处,将建筑表皮由立面转屋面再落回立面,掀起一处向城市展开的空间,连接下方文体馆,形成学校与社区共享的界面。这一设计不仅回应了滨海开放的区域气质,也成为项目的标志性形象——“云之翼”。
从教育到空间
灵活的学习社区
在教学空间方面,海天学校突破了传统的“走廊—教室”模式,构建了灵活的学习社区。普通教室按组团布置,配合放大的共享平台,有效缓解了高密度容量带来的拥堵感。这种布局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共享学习中心
共享学习中心以“兴趣组团”替代了刻板的分区方式。不同学科教室围绕小庭院错动排布,形成了非正式的学习角落。天窗引入柔和的光线,光影经过梁格柔化进入室内,木质小屋营造出温暖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求,还将学习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连续的公共空间路径
交通组织采用了环形立体回廊,开放楼梯串联各层,形成了连续的公共路径。从入口的“海浪花园”,经平台、中庭、图书馆台阶,到运动场看台与屋顶花园,整个流线即场景,通行即游逛。这种设计不仅方便了学生的日常通行,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和视觉体验。
结语
海天学校的设计通过一次空间“翻转”,成功地联结了城市与校园,构建了一个开放、可达、亲自然的学习社区。无论是从城市肌理的延续,还是从教育空间的创新布局,该项目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前瞻性思维。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环境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多样化的生活学习空间。
项目信息
- 建筑及室内设计: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
- 景观设计: HILL 希尔景观
- 项目时间: 2024 年
- 项目地点: 深圳,广东,中国
- 项目面积: 74959 平方米
- 主创建筑师: 王思文,吴超
- 设计团队: 李永燚、朱靖丹、洪波、杨祎晖(方案);杨帆、陈晓云(建筑);卢斌、王丽(结构);张华、陈军、何远雄(机电);奚庆创、钟常盛(室内)
- 委托方: 深圳市宝安区建筑工务署
- 摄影师: 白羽,袁小宜
通过对海天学校设计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城市融合、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这些设计理念和方法不仅为其他校园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未来教育空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