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华人工程师被疯抢,世界第一AI创业公司,走进覆灭前夜[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103
金币
283774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4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1

文 | 数读社,作者 | 老牛

OpenAI暂时还是世界上最牛的AI初创公司,但这家公司正面对科技巨头们的疯狂挤压,以及中国科技公司带来不确定性,挣脱牢笼,恐怕需要再重复一次ChatGPT的奇迹时刻。

“魅魔”华人工程师

Grok 4发布会上,马斯克身边出现了两个华人面孔。这两位华人坐在了C位,甚至将主角马斯克挤到了角落。

两人分别是吴宇怀和吉米·巴(Jimmy Ba),是马斯克xAI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其中,吉米·巴师从“AI教父”杰弗里·辛顿,论文过去五年被引用22万次之多,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牛。吴宇怀则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出生于杭州建德,9年义务教育在国内完成,如今刚满30岁。

2023年,马斯克公布了xAI公司的12人初创团队,华人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除了上述二人,还有杨格、戴子航和张国栋三人。

杨格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系 ,曾在微软雷蒙德研究院当研究员。

戴子航本科毕业于清华,硕士和博士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曾是谷歌的高级研究员。

张国栋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多伦多大学博士,曾在谷歌和DeepMind工作。

从名字就能看出三人均是华人。

马斯克并不是唯一对华人情有独钟的大佬。就在近期,扎克伯格掀起的挖角大战,华人工程师同样广受关注。

挖角堪称疯狂,扎克伯格启动“超级智能团队”计划,领导者名为汪韬,此前是Scale AI首席执行官,工作地点紧邻扎克伯格本人,受重视程度极高。

在此基础上,扎克伯格还开启“BOSS直聘”,高薪挖角硅谷精英。

最知名的事件当属1亿美元薪酬挖角事件。据《连线》杂志,扎克伯格为顶级AI人才开出了四年、总额高达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其中第一年的薪酬就超过1亿美元。

天价薪酬的主角叫余家辉。

余家辉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

他先后在Google Brain和OpenAI等顶尖AI研究机构任职,参与了多个里程碑式模型的研发工作。谷歌学术被引量已经达到了33000+。

1亿美元薪酬事件传出后,有人甚至将余家辉与足球明星C罗做了对比,用以凸显薪酬的疯狂程度。当然,Meta进行解释称,这一数字并非直接给到个人的年薪,而是包括各种福利和奖励在内的总包方案,侧面承认了天价年薪的真实性。

除了余家辉,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也被挖角到Meta。他的薪酬传言更加离谱,有报道称他的薪酬水平达到了2亿美元。

庞若鸣曾经是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随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目前,在扎克伯格目前公布的“超级智能团队”中有14名成员,其中,8位是华人,且多数来自OpenAI和谷歌DeepMind。

华人工程师,已经成为全球AI产业的支柱力量,他们的流动,很可能会直接影响着科技巨头的AI进展。

万亿科技大厂争抢华人顶尖人才,AI军备战之下,有的企业展现手腕,有的企业则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一AI公司的轮回

扎克伯格挖角的主要“受害者”是OpenAI。有报道称,至少八名核心研究员集体跳槽到了Meta。

余家辉是其中之一。在OpenAI,他深度参与了GPT-4o、GPT-4.1等模型的研发。

常慧文(Huiwen Chang),本科清华,博士普林斯顿,GPT-4o图像生成的共同创建者。

任泓宇(Hongyu Ren),本科北大,博士斯坦福,是o3mini、o1mini等模型的创建者和核心贡献者。

赵晟佳(Shengjia Zhao),本科清华,博士斯坦福,参与了GPT4、o1等核心项目的研发。

林吉(Ji Lin),本科清华,博士MIT,参与构建o3/o4-mini、GPT-4o、GPT-4.1、GPT-4.5、4o-imagegen和Operator推理堆栈。

有报道称,这场挖角非常凶险。OpenAI内部的Slack群里,几个核心研究员的账号突然变灰。

核心成员一夜“叛逃”,激怒了研究主管Mark Chen,他在内部备忘录里写下了一句疯传硅谷的话:“我感觉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就好像有人闯进我们家,偷走了我们的东西。”

OpenAI 招聘主管直接破防,连发多条推文,批评Meta挖角方式过于激进。

创始人奥特曼在内部群里称,Meta 的行为有些令人反感。据《连线》杂志,他吐槽扎克伯格说,“我已经记不清他们从这里挖了多少人来当首席科学家了。”

奥特曼还试图安抚人才,方式也非常“卑微”。他表示,Meta 更看重短期薪酬,而非长期创新文化。

另外根据公开的报道,奥特曼在接受采访时刻意表现得很豁达,但他是边说“fine”边摇头,在阐述留住人才策略时,他略带磕巴地说到,“有伟大的使命和真正有才华的人”。可见内心是有焦虑感的。

在这场挖角大战中,OpenAI变得非常被动。

OpenAI并不无辜,此前,他们还是挖角的主角。余家辉在加入OpenAI之前,曾经是谷歌的重要人才,他参与了谷歌Gemini的研发工作。常慧文在加入谷歌时一直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去年12月,OpenAI直接从谷歌DeepMind挖走了3名顶级工程师,其中就包含上文提到的翟晓华。

如今,风水轮流转,OpenAI成为了被挖角对象。

挖角并不是多么致命的问题,真正问题严重的OpenAI的管理问题。

重蹈仙童半导体覆辙?

从名噪一时开始,管理问题一直是OpenAI最为烦恼的问题。

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名声大噪,开启了AI大模型时代。随后,OpenAI趁热打铁,发布了4.0版本。

就在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到这家AI初创公司的时候,一场宫斗大戏上演。

2023年11月,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和3位董事将CEO奥特曼和董事长格雷格·布洛克曼踢出局。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包括微软在内的投资人和OpenAI内部诸多员工,敦促董事会撤销决议。

随后,700多名员工以辞职威胁,逼宫董事会请回奥特曼。

最终,宫斗落幕,首席科学家伊尔亚发声明表示后悔,奥特曼重回CEO宝座。

这次宫斗,看起来并未对OpenAI带来实质性影响,公司随后照常发布了多个版本的大模型。但实际上对内部的伤害巨大,人员流失也不可避免。

首席科学家伊尔亚宫斗失败后,灰头土脸地离开。计算机科学家约翰·舒尔曼宣布离职,产品副总裁Peter Deng、安全团队负责人詹·莱克也先后辞职。

OpenAI实际一直处在震荡当中。

据报道,首席科学家、首席技术官、首席研究官、Sora视频生成模型负责人、GPT-4o多模态模型负责人在内的至少十几位中高层领导已经先后更换,2015年帮助创立OpenAI的13人中,仅有3人还留在OpenAI。

OpenAI的管理难题,更多在于,这家公司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偏差。

2015年,奥特曼、彼得·蒂尔、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和马斯克等共同创立了OpenAI,最初这家公司定位于非营利组织,定位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公司也由此被架到了如此恢弘的目标上无法降低身段。

当大模型研发投入越来越高,OpenAI不得不面临抉择,究竟是继续当初的崇高理想,还是向现实屈服。

OpenAI选择了后者。2019年,OpenAI创建了限制性盈利实体,并随后引入了微软的10亿美元融资。

2022年的彻底爆发以及随后的惨烈竞争,让这家公司很难坚持当初的路线。保持领先需要更大的投入,引入投资者需要放弃一些理想主义,拥抱商业化。

2023年至今,OpenAI完成了三轮融资,分别是100亿美元、66亿美元以及400亿美元,其中,在软银主导的400亿美元投资中,OpenAI被要求从非营利架构向营利性实体的转型。

OpenAI希望竭力避免成为当年的仙童半导体。后者曾经聚集了半导体最顶尖的人才,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半导体企业,但由于母公司短视,内部人才流失,成为滋养硅谷的“西点军校”,没能兑现期待。

但实力强大的对手面前,OpenAI也许不是想不想的问题。

东方力量

今年年初,奥特曼罕见服软。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OpenAI的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逼迫奥特曼做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来自东方的开源模型DeepSeek。

作为开源系统的DeepSeek,彻底打破了OpenAI筑起的高墙。

DeepSeek用557.6万美元的训练成本、算力受限的英伟达H800 GPU集群,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比肩了投入数十亿美元的ChatGPT。彻底打破了大模型“越强越贵”的成本诅咒、“性能-成本-速度”的不可能三角。

短短几个周内,OpenAI不仅推出了类似的推理功能,还加快了在推理技术上的投入力度,以应对DeepSeek带来的巨大压力。

4月,奥特曼宣布将试水开源,几个月内发布“强大的带有推理能力的全新开放权重(open-weight)模型”。

这个模型原本是今年夏天最受期待的模型,然而,就在马斯克发布新模型的同一天,奥特曼推迟了开放模型的发布。此前,已经推迟了一个月,这一次是无限期推迟发布。

OpenAI迫切想证明其领先能力,但是硅谷有xAI、Google DeepMind 和 Anthropic等大厂,中国有DeepSeek、通义、豆包大模型,OpenAI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美国科技大厂的挖角大战,让OpenAI面临巨大的人员流失,而中国工程师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让OpenAI即将面临另一个市场的巨大未知。

从DeepSeek以后,通义千问、豆包、Kimi相继推出了新版本,这对于OpenAI或许尚可应对,真正隐忧的还是人才。

能够看到,Meta挖角的众多华人工程师中,很多人的本科都是在国内完成,这侧面证明,中国高等教育输送的人才含金量已经非常高。如果中国AI公司能够给出更高待遇,未来截胡OpenAI,乃至xAI、Google DeepMind和Meta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上演。

为了应对AI竞争,字节挖来了谷歌DeepMind前副总裁吴永辉。

吴永辉是Google Fellow级别的人物。在谷歌,Google Fellow是终身荣誉,只有顶尖工程师才能享有这个称号,可谓凤毛麟角。

在AI领域,吴永辉是谷歌神经机器翻译项目及Rank Brain项目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2023年谷歌大脑和DeepMind合并之后,他曾参与到谷歌大模型Gemini的研发工作,是Gemini应用总技术负责人之一。前文所述的余文辉,是吴永辉的嫡系弟子。

能够挖来这样的技术大牛,可见中国科技公司也对这场竞争充满野心。这样千金买马骨的戏码,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这种背景下,OpenAI的后劲显得不足。

穷兵黩武

7月12日,谷歌 DeepMind 宣布收购Windsurf,其员工将专注于 DeepMind 的编程智能体和工具使用方面的 Gemini 项目。这家公司原本是OpenAI的猎物。

为了赢下AI之战,美国巨头之间已经撕下来表面和谐。

OpenAI也在变得愈发激进。

为了反制,OpenAI挖角了四位技术大牛,分别是:大卫·刘,曾在特斯拉担任软件工程副总裁12年;乌代·鲁达拉朱,xAI及X公司前基础设施工程主管;迈克·道尔顿xAI基础设施工程师;安吉拉·范,Meta AI的长期研究员。

实际上,为了留住人才,OpenAI已经非常疯狂。

其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去年股权激励共烧了44亿美元,比全年营收还多出19%。占营收119%的股权激励,在所有科技公司中都是闻所未闻的。谷歌上市前股权激励占营收16%,Facebook是6%。

OpenAI把挣来的钱,还贴上了一些,塞给员工,为的就是防止他们跑路。

这样客观带来的结果是,早期投资者的份额被稀释成废纸,越来越难以拿到新的融资。

这像极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烧钱”大战,只不过烧的钱落到了工程师们的口袋里。没有公司会停下来,OpenAI自然也停不下来。但面对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挖角,OpenAI能给到的诚意只有股权和很虚的“企业文化”,非常被动。

这不是长久之计,但OpenAI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家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牛的AI初创公司,但这家公司正面对科技巨头们的疯狂挤压,以及中国科技公司带来不确定性,挣脱牢笼,恐怕需要再重复一次ChatGPT的奇迹时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9103
金币
283774
道行
2004
原创
2405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4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31
根据上文提供的文章内容,这篇文章详细讨论了OpenAI作为AI领域的领先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巨头的竞争和中国科技公司的崛起。文章提到了华人工程师在全球AI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在各大科技公司之间的流动如何影响着这些公司的AI进展。

文章中提到的关键信息包括:

1. 华人工程师的影响力:文章强调了华人工程师在AI领域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马斯克的xAI公司和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中,华人工程师占据了重要位置。

2. 扎克伯格的挖角行动:扎克伯格为顶级AI人才开出了高达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其中余家辉是备受关注的个案,他在Google Brain和OpenAI等机构有重要贡献。

3. OpenAI的管理问题:文章讨论了OpenAI内部的管理问题,包括宫斗和人才流失,这些问题对公司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构成了挑战。

4. 东方力量的崛起:文章指出,中国的AI公司和开源模型如DeepSeek正在成为OpenAI的竞争对手,这给OpenAI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5. OpenAI的策略调整:面对竞争,OpenAI不得不调整其策略,包括试水开源和增加对推理技术的投入。

6. 美国科技大厂的竞争:文章描述了美国科技大厂之间的挖角大战,以及这种竞争如何影响OpenAI。

7. OpenAI的财务状况:文章提到OpenAI为了留住人才,股权激励支出巨大,这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财务健康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文章描绘了一个在科技巨头竞争和全球人才流动中挣扎的OpenAI,同时也展示了华人工程师在全球AI产业中的关键作用。OpenAI要想保持其领先地位,需要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并应对外部的竞争压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5131
金币
27212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9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53
华人工程师成全球AI争抢焦点:OpenAI面临人才流失与生存危机
全球AI巨头的“华人人才争夺战”
硅谷科技公司核心团队中的华人力量
华人工程师已成为全球AI产业的支柱力量,其在顶级科技公司的核心团队中占据关键地位:

马斯克xAI公司:12人创始团队中华人占比近半,包括杭州建德出身的吴宇怀(30岁)、师从AI教父辛顿的吉米·巴(论文五年引用量22万次),以及哈佛数学系背景的杨格、清华本科毕业的戴子航等123。
Meta超级智能团队:扎克伯格挖角组建的14人团队中8位是华人,领导者汪韬为前ScaleAI首席执行官,核心成员余家辉(中科大少年班)、庞若鸣(上海交大本科)等薪酬方案高达1-2亿美元12。
天价薪酬与人才流动案例
人物    背景    薪酬方案    涉及企业
余家辉    中科大少年班,谷歌学术引用3.3万+    四年3亿美元(首年超1亿)    从OpenAI跳槽至Meta
庞若鸣    上海交大+普林斯顿博士,前谷歌首席工程师    传言2亿美元总包    从苹果跳槽至Meta
常慧文    清华本科+普林斯顿博士,GPT-4o图像生成核心    未公开(集体跳槽核心成员)    从OpenAI跳槽至Meta
翟晓华    南京大学本科+北大博士    未公开    从谷歌DeepMind跳槽至OpenAI
OpenAI的“人才流失雪崩”与管理危机
核心团队集体叛逃事件
Meta对OpenAI的挖角行动导致至少8名核心研究员集体跳槽,包括:

GPT-4o图像生成共同创建者常慧文(清华+普林斯顿)12
o3mini/o1mini模型创建者任泓宇(北大+斯坦福)12
GPT-4/o1核心参与者赵晟佳(清华+斯坦福)12
OpenAI内部反应激烈:研究主管Mark Chen称“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像家被闯入偷走东西”,CEO奥特曼吐槽Meta“挖角方式令人反感”,并试图以“长期创新文化”安抚员工12。

管理动荡埋下的隐患
OpenAI的危机根源与其长期存在的管理拧巴密切相关:

2023年宫斗风波: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联合董事罢免CEO奥特曼,引发700名员工以辞职威胁逼宫,最终董事会妥协12。
挖角与被挖双向循环:曾从谷歌DeepMind挖走翟晓华等3名工程师,如今沦为Meta、谷歌等巨头的人才“培养基地”12。
创新压力与竞争挤压:在ChatGPT后未能再现奇迹,面对科技巨头和中国公司的双重竞争,亟需通过“第二次ChatGPT时刻”突围13。
华人工程师如何影响全球AI格局?
技术命脉的掌控者:华人工程师深度参与GPT系列、Gemini、Grok等顶级模型研发,其流动直接影响企业技术路线12。
学术与工业界的桥梁:吉米·巴(22万次引用)、余家辉(3.3万次引用)等学者型工程师将前沿研究快速转化为商业产品12。
地缘竞争的隐形战场:中美科技公司对华人人才的争夺,实质上是AI技术主导权的较量,中国工程师成为关键变量13。
当前,OpenAI正站在“覆灭前夜”与“重生机遇”的十字路口。能否稳住核心人才、解决管理积弊,将决定这家曾定义AI时代的公司是否还能续写传奇。而华人工程师的下一次集体流动,或许将再次改写全球AI产业的权力格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