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算法,如何“共舞”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体现
数据获取与研究视角变化
心理学研究者通过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等渠道,能实时捕获10亿级行为数据流,从“实验室鱼缸”跳进了“数据海洋”,数据更加丰富。同时,为构建更立体心理图谱,研究视角同步扩展至多种非言语模式,如分析面部表情或行走姿态。
识别方式革新
运用情感计算技术,在上海一家养老院,机器人能通过声波震颤识别老人的孤独指数。研究人员将富含情感的口语特征输入深度学习框架处理,为抑郁等心理状况的初步识别开辟便捷路径。
人工智能从心理学研究中获得的启发
注意力机制
当AI需要理解更复杂的人性时,催生了AI的注意力机制。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写作时会像人类划重点一样,扫描上下文并精准锁定高频词。Transformer模型处理文本时,通过计算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这些权重如同聚光灯,决定模型聚焦哪些词,从而影响内容生成。
强化学习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启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强化学习。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绝招,本质上就像类似训练的升级版,通过“吃”掉海量的围棋数据,吃透围棋棋盘。
技术的进化体现
类生物智能
谷歌DeepMind的“心智进化”实验模拟自然选择,通过数学评估函数构建“AI版生态环境”,让优胜方案“繁衍”,劣者淘汰。多次迭代后,AI在推理任务中的表现超越传统算法,展现类人思维跃迁的可能。
具身智能
相比AI,人脑在语言、视觉、听觉与触觉等跨模态信息整合与处理上依然优势明显。研究者正尝试将“具身认知”嵌入AI模型,打造可感知、可适应的“具身智能体”。例如,我国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采用进化式学习算法,让多形态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经历“适者生存”式迭代。一键式训练与多模态学习,将传统需数周的开发周期压缩至分钟级,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训练效率与通用性。
未来展望
从技术看,未来,心理学启发的决策机制有望让AI在不确定、开放环境中具备更强的判断力,多模态整合能力也将助力AI更好地适应复杂情境。反过来,AI通过生成实验材料,模拟人类互动场景,构建认知模型,数智时代,心理学研究与AI技术加速融合,不仅推动了科研范式的革新,也在互动中共同进化